精彩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专题

为 “心” 而 搏

——心血管病专家张建红印象

发布时间:2022/4/7 发布者:超级管理员 访问次数:

引 子

一位年轻的电视台女性主持人,正在主持节目之时,突然倒地不治身亡。很遗憾,她死于急性心肌梗死。

两位战友分别几十年,见面时用军人的独特方式打招呼,重重一拳下去,战友倒地不起。很意外,或许战友相见太激动,引发心肌梗塞,死神与战友的这种特殊见面礼不期而遇。

……

有资料表明,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达2.9亿,且呈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成为我国人口健康的第一杀手和第一死因!

乐 为 护 “心” 人

心脑血管病患者常常面临死神的“秒杀”,死亡率如此之高,死亡时间如此之突然,面对这样的疾病,谁不谈病色变?诊疗这样的病人,谁不为之胆颤心惊!道理很简单,尽管目前具备高科技的诊疗设备与手段,但要在难度系数极高的心血管上做“规定动作”或“自选动作”,即使是规范性的施救,也难免会造成非死即残的严重后果。尤其是在如今医患矛盾频发的严酷现实下。

而他,却喜欢这份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如履薄冰的工作中砥砺前行。他,就是铜梁区中医院心病科主任张建红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这是因为,他怀揣着救死扶伤的很多梦想,特别是立志要为诸多的心血管病患者解除痛苦,为他们挡死神,留生机,谋幸福。

善 事 先 利 器

梦想归梦想,热情归热情。欲将梦想成为现实,将热情化为行动,有很长的路要走。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990年7月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张建红,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的历练,心里很清楚,要为心血管病患者留住生的希望,就要瞄准心血管病诊疗的前沿技术,了解和接受这方面的新理念,并能熟练地使用心血管病诊疗的新设备。

他的这些想法得到医院领导的赞同和支持,并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提高条件:他先后到第三军医大学重庆新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上海长征医院等,潜心进修心内科、神经内科、心脑血管介入治疗等高端诊疗技术;多次到市内外参加国内顶级心脑血管病学术研讨会与培训。

经过进修与培训,他学会了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脑血管造影及支架置入术、肾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临时及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以及其它心脑血管病新的临床诊疗技术等。

有了张建红这样专业人才储备,铜梁中医院于2006年超常规提出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脑血管造影及支架置入术等诊疗业务,并购置和引进了一批先进的诊疗设备,以满足心脑血管病诊疗业务的需要。至此,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脑血管造影及支架置入术等诊疗业务随之开展起来,这使张建红如鱼得水,所学的心血管病先进诊疗技术有了用武之地。

有了精钢钻,可干瓷器活。但一定得精心干,认真干,决不能有任何马虎和疏漏。因为人命关天。每当张建红接诊心脑血管病患者时,事前都要为患者和自己多加几道“锁”,始终坚持3条原则:一是为患者做出准确的诊断。就目前的诊疗手段而言,这是可以做到的。二是为患者介绍目前医学上的各种治疗方法,对比其优劣,并把可能出现的风险讲清说透。三是与患者共同商讨出一种患者能够接受且满意的治疗方案,并签订规范的医疗风险责任书。

为“心”而 拼 搏

张建红以科学严谨的精神和精湛的专业技术,以及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心脑血管病的诊疗实践中,一次次留下了成功的足迹。

拈来几例,窥见一斑。

张建红将心脏比喻成一个“泵”,其功能就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也就是说,血液循环是由心脏这个“泵”的作用实现的。“泵”快了,就会心动过速;“泵”慢了,严重时出现心悸、头晕、昏厥、抽搐,甚至猝死;“泵”不动也不行,血液循环不畅,患者疼痛剧烈,痛苦不堪。这些异常情况,张建红都遇到过。但经他诊疗后,都收到明显效果。

心脏“泵”快患者徐某,阵发性突发心慌、气短、出汗、心前区不适等现象10余年,严重时出现昏厥现象。张建红接诊后,经检查得知,其心跳阵发性出现170~180/分,超过正常值约1倍,初步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张建红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射频消融术为其治疗。手术完成后,该患者的病情完全根除。

心脏“泵”慢是一位大足区50岁的曾姓患者,因反复发作性晕倒,找到张建红诊疗。心电图检查结果令人惊讶:竟有9秒钟无心跳!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在患者的配合下,张建红及时为其置入心脏永久起搏器。住院1周后,该患者心率正常而出院。

“泵”不动的患者就更多了。大都因冠状动脉血管狭窄,造成血液循环不畅,继而出现剧烈疼痛等症状。

璧山区61岁的余姓男性患者,因胸闷、出汗、发作性心前区疼痛,到铜梁中医院心病科就医。经心电图、彩超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张建红建议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当即查出该患者冠状动脉前降支中端狭窄约90%。张建红的团队成功地为其置入支架,从而使狭窄处血管得到重建。4天后,该患者病愈出院。

一位从西藏退休回铜梁居住的老年男性病人,患有严重的肺心病,每年都要在心病科住两三次院,成为张建红的“座上宾(病)”。住院期间,严重时每晚胸部剧烈疼痛两三次,最多四五次,疼痛难忍时,大汗淋漓,既不能站着,也不能坐着,只能蜷缩成一团,蹲在地上。张建红的团队为其做冠状动脉造影,发现5处血管狭窄,其中3处非常严重。为其置入3个支架后,症状完全缓解。

这是“洋”设备和“洋”技术展现的神奇,但不是所有的心脑血管患者都能接受它,他们固执地姓“中”,坚持中医的保守治疗。张建红曾多次遇到过这种情况。一次,70岁的男性患者钱某某,因突然昏倒造成偏瘫,被家人抬进心病科。当时该患者右侧肢体肌力为零级。经CT检查,颅内出血量30多毫升,被诊断为颅内出血。这种疾病可以采取脑外科手术治疗,但其家属不接受,要求张建红给予保守治疗。就读于中西结合专业的张建红,尊重了患者家属的意见,为其制定了周密的保守治疗方案。他应用电疗、磁疗、光疗等理疗方法,以及针灸治疗等传统方法,指导其进行规范的功能锻炼,结合中西医药物治疗,住院20多天后,钱某某颅内出血基本被吸收。的确很神奇,入院时别人抬着他入院,出院时是他自己走出医院的。

有的患者既信“西”也信“中”,但对医生的病情分析不全相信,对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也不完全赞同,因而在治疗上犹豫不决。张建红曾经就遇到过这样的病人。一位老年女患者,住院期间心脏长间歇停跳,病情十分危急。张建红建议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未果。为此,张建红很是担心和着急,但也做好了为该患者安装起搏器的一切准备。预料之中的危急情况发生了——病人又因心跳骤停,从病床上坠地摔成骨折。好在张建红的团队事先早有准备,及时为其安装了心脏起搏器,才避免了更为严重的后果发生。

还有的患者什么都不相信,只相信自己的直觉。张建红的团队就遇到过这样的尴尬。一次,一位老年男性患者,午睡起床后感到身体很不舒适,便自己独自步行到100米开外的铜梁中医院心病科就医。经检查,该患者心肌梗死症状明显,并向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准备将其转入重症医学科住院。其家属得知后,跑到医院大吵大闹,认为我的人是自己走进医院来的,怎么这么快就会病危?!还说了很多抹黑医院和医生非常难听的话,全然不听医生的任何解释,也不顾医生多次警示患者病情的严重性,硬是将患者强行带回了家。没过多久,那位患者在搬运东西上电梯时突然晕倒。幸好同行者具备一定的抢救常识,并迅速将其转送重庆的医院抢救,方才幸免一死。据那位患者的家属讲,重庆的医生说,他的男人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不然,身体恢复应该比现在还要好些快些。有知情者告诉她,最好的抢救时间,就是那天在铜梁中医院心病科,你当时听不进医生跟你说的话呢。还好,没出什么大事。说得她无言以对。

为此,张建红感慨万千,心血管病的科普知识宣传太重要了。故此,他在多次义诊和体检报告解读时,都非常耐心地宣传这方面的科普知识。

目前,张建红带领他的团队,先后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缓慢性心律失常临时及永久起搏器植入术、脑血管造影及支架植入术、肝癌患者栓塞治疗等心脑血管手术达2000余例,其诊疗技术实力和水平,在全市区县中医院中处于前列。他与团队共同努力,将心病科打造成为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和重庆市级重点专科。近年来,又先后开展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经股动脉行下肢血管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等。目前,心病科正在创建重庆市中医区域重点学科。

他的团队为铜梁区及周边区县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让患者以“二甲”医院的收费标准,享受到国内先进的诊疗服务。

出 色 传 帮 带

“我就是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如果同事们都是铁,那就能打出无数钉!”张建红这样说。基于此,他决心带出一个优秀的团队来,让团队成员织成一张诊疗疾病的大网。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辛勤的心血付出。

2006年,铜梁中医院仅设一个内科,张建红任主任。后来一分为二,有了内一科和内二科。张建红任内一科主任,主要负责心脑血管病的诊疗业务。再后来二分为五,有了张建红任主任的心病科,以及脑病科、肺病科、肾病肿瘤科,ICU也从内一科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重症医学科。发展如此之快,一下子多出几个科室来,主任够用吗?不用愁,张建红带出来的那批弟子,多人足已堪当大任了。

为这,时任铜梁中医院院长王厚明曾有这样的感慨:张建红,作为一个临床科室主任,这些年来,他一个人就带出六七个科室主任来。如果我们的临床科室主任都像他那样,那我们的中医院何愁建设不好!?

的确,张建红带出的科室主任(副主任)现有7人。医务部主任、脑病科主任、肾病肿瘤科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都是张建红带出来的“兵”,成为了独挡一面的高手。心病科副主任赵小兵、周梅,既是他正在带的“兵”,又是他现在的得力助手。

这些主任(副主任)能有今天的辉煌,包含了张建红昨天传帮带中付出的艰辛。

张建红说:“对于科里的年轻人,要善于发现他们特长,鼓励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他不啻是讲出这些大道理,“具体要做的工作多着呢,比如说注重‘四个传导’。一是注重传导动力。作为主任的我,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要把自己的科室,建设成为本院最出色的科室,建设成为全市同级医院中有影响力的科室,以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头,去影响和感染团队人员,形成奋发有为、人人争先的氛围。二是注重传导专业上的新的理念和新技术。每次进修回来,我都要与科室人员一起分享学到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让科室人员的眼光定位更高、更远。三是注重传导规范。科室的临床查房、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病历书写等,都要按规范要求进行。四是注重传导技术。指导低年资同志做手术时,纠正其不规范的操作,传授给他们一些‘绝活’。”张建红说起这些经验之谈来,有板有眼。一次,一位低年资同志在做手术时,由于操作技术不到位,多次操作失败。经张建红点拨一二后,手术便进行得非常顺利。他说,这就是技术传导的结果。

多 彩 人 生 路

作为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市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师的张建红,曾经是重庆市委组织部第九批“三峡之光”访问学者,2011年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2年荣获铜梁县“十大名医”称号,2013年获铜梁县卫生系统“十大白衣天使”称号。他还多次获得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优秀教师”称号。在2010年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学查房比赛中,获得基地组第二名。他现在是铜梁区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抢救专家组成员,铜梁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专家库成员,铜梁区检察院人民陪审员。他还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编委,中国保健协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委员,重庆市脑血管病介入学组成员,重庆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委员、重症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委会委员。

传承发扬,探索不止。张建红坚持对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整理归纳。在《中国医刊》、《中国医药》、《实用中医药杂志》、《实用药物与临床》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他参与的两项市级科研课题《龙脂配方颗粒在冠脉PCI术后再狭窄及临床研究》、《盐水灌注肾动脉消融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现已结题。他参与的科研项目《血管介入疗法在慢性重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推广应用项目》,获铜梁县政府2007-2008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这就是张建红印象——为“心”而牵挂,为“心”而付出,为“心”而拼搏,是对他崇尚医德仁心的最好诠释。